很多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腹部有一些突出的“包”,平躺时会消失,偶尔有腹胀感,但对生活好像也没什么影响,其实,这些“包”就是疝,俗称疝气。这种现象是由于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,通过人体的间隙、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。
为何会发生疝气?
疝气俗称“小肠气”,特指腹股沟区的斜疝、直疝和股疝。患者站立时,腹股沟区会突起一个鼓包,尤其腹部用力时包块会增大,大多数人躺平后鼓包会消失。
疝气实际上是腹股沟区的腹壁深部筋膜层出现一个缺口,而筋膜表层的脂肪和皮肤非常松软无法抵挡重力,站立后腹腔内脏器自然而然就会因重力而向外、向下突出,人躺下后,内脏又会因重力缩回腹腔。
疝气发生主要有两大原因:
1
由于人体内有一些先天存在的或后来手术外伤等因素导致的薄弱区,比如脐部、腹股沟区或手术切口。
2
某些活动或疾病经常导致腹腔内压力升高,比如举重物或慢性咳嗽、打喷嚏;便秘患者用力排便;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困难;妇女妊娠;大量腹水或小儿过度啼哭等等,都可能逐步推挤腹壁薄弱区外凸而形成疝。
不同人群出现不同疝气
1
腹股沟疝:比较多见于两侧腹股沟区,可进入阴囊,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,但以男孩和老年男性最为常见,而且右侧比左侧多见。
2
脐疝:发生在肚脐,使脐内部呈圆环凸起,婴儿、儿童及成年女性比较常见。
3
切口疝:一般发生在之前外科手术切口创伤疤痕部位,尤其是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过长期咳嗽,伤口感染或液化等问题的病人,可能在外科手术后几个月或几年以后逐渐出现。
如何判断自己得了疝气?
以常见的腹股沟疝为例:开始腹股沟区会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,一般比较小,可在病人站立、行走、咳嗽时出现,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块肿块可回纳缩小。疝内容物一般是腹腔内的大网膜或者肠管,在肿块上听诊可闻及肠鸣音,加压返纳肿块时有“咕噜”声,可以没有不适症状,或偶尔出现局部胀痛和牵涉痛。如果腹腔内压力升高的因素经常存在,随着疾病的发展,肿块可逐渐增大,甚至从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,大的可以像小足球一样,可以两侧腹股沟区同时或先后出现,导致行走不便,影响日常活动。如何预防疝气?
1
维持体重稳定:避免快速增肥或减肥,免得影响筋膜强度。
2
保护心肺功能:避免长期缺氧和贫血,影响组织强度。
3
防治肝肾疾病:维持营养均衡,避免低蛋白血症。
4
严格戒烟限酒:避免吸烟干扰腹壁筋膜中主要成分胶原蛋白的代谢。
5
防治腹内高压:积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慢性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便秘、前列腺增生、肝功能衰竭以及尿*症导致腹水。
6
锻炼应当适度:避免举重等高强度体育锻炼,包括工作中尽量避免突然发力搬运或负重。
疝气多发于老年男性,部分疝气可能症状不典型、不明显;有些老人因年老体弱、反应迟钝或对疝气认识不足而延误就诊,医院一般科室就医也常有漏诊,因此,需到疝气专科仔细问诊、体检,结合超声等检查才能早作诊断。目前没有哪种药物可以治愈疝,彻底治愈疝只能通过外科手术,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疝囊高位结扎、疝补片修补术、腹腔镜或者局部切口手术等,损伤小,恢复较快。远离常见误区
只有男人会得疝气?错!女人也会得疝气,只不过因为先天解剖的不同,女人得疝气的比例比较低,男女比例大概是15:1,但发生股疝的几率比较高。股疝非常容易发生嵌顿,如果嵌顿的内容物是肠管,就会非常危险,因此,女性得了疝气一定要及时手术。
猛练肌肉防疝气?错!疝气的实质是筋膜薄弱,不是肌肉薄弱,锻炼肌肉对预防疝气无明显效果。可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并维持腹壁强度,但不建议高强度锻炼,避免因用力过度导致疝气发生。
治与不治无所谓?错!很多疝气发展缓慢,且没有明显症状,对生活和工作影响小,很多人误以为不必治疗。但疝气发展到严重时再手术,效果大打折扣;若突如其来发作再抢救,则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会显著增加。
有些病人疝块不能完全回纳,胀痛加重,称为难复性疝,是因为疝囊和疝内容物发生了粘连,严重的甚至出现嵌顿性疝,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变小回纳,肿块紧张发硬,且有明显触痛,表明疝出的肠管或组织被卡压住了。如果长时间压迫血管或肠管导致局部缺血,出现肠梗阻、肠坏死等危险情况,会危及生命。
网上“神器”治疝气?错!千万不可相信网上非正规小帖子宣传神乎其神的所谓“疝气贴”“疝气一针灵”“四维疗法”“纳米疗法”等。这些方法既没有效果还浪费钱、耽误治疗,甚至产生并发症。
来源:北京预约挂号、健康上海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