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疝」是普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,由于发病年龄从幼儿-儿童-青年-中年-老年,是需要普及的医学常识。
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常用术式,可以在局麻或者「腰」麻下进行,特别适合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者,是比较经典实用的手术方式。
理解疝的发生和治疗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,希望今天能用一看就懂的手绘图谱的形式,来给大家提供一份方便理解和记忆的攻略。
概念首先是「疝」的共同特点,从汉字的抽象角度说,没有发病的时候,身体的状态类似于一个「二」字。
我们把它拆分成两行。当地面隆起的时候,下面的「一」(绿色)变成了「山」。
上面的「一」(红色)也跟着变形,那么「二」字也就不再是正常的。
变成了「疝」。
而当治疗或者手术使「山」倒转了,「疝」就只剩下了「疒」。
我们医生的手术不只是要把山倒转了就治好了「疒」,因为「山」隆起的地方往往存在天然薄弱,所以为了避免「山」再隆起,我们还要在「二」中间加「一」,也就是一层人工制成的「补片」(蓝色),加强结构。
这样「疝」就解决了。
接下来我们以临床最为常见的「斜疝」为例,具体说明一下。
解剖下面,我们会讲一个形象的故事——「萌蛋越狱记」
萌蛋君住在一座监狱里,这个监狱就是腹腔。他受不了腹腔里面的炎热。
刚好,他发现监狱有一块墙面没有那么结实,因此萌蛋君决定从那个位置越狱去体会外面的清凉。
这一次萌蛋君的越狱也就是斜疝形成的生理基础。
斜疝常见于男性,「山」隆起的薄弱环节,来源于男性降生前的「睾丸运动」,男婴出生前,睾丸要从腹腔里穿过腹膜-筋膜-肌肉-到达阴囊。
穿越腹壁肌肉和肌膜的过程,本身就类似于一次疝的形成。这一过程中由于重力原因本就薄弱下腹部肌肉,逐渐已经演变成了包绕输精管和精索血管的提睾肌。
这次「萌蛋」的越狱,留下了一条叫「腹股沟管」的通道和两道分别叫「内环」和「外环」的大门,也给后来人留下「越狱」的潜在可能。
通过这条通道拥入皮下或者坠入阴囊的越狱行动,就形成了「斜疝」。
腹股沟管正面观:
斜疝正面观:
同样的道理,腹壁上还存在着其他的薄弱区域,例如直疝三角。
会出现直疝:
股管处可以形成股疝:
脐部可以形成脐疝:
疝修补的手术方式有很多种,但首先都是要把「越狱者」拉回腹腔「监狱」,然后在「越狱通道」上加上防止越狱的「墙」,也就是「补片」。
补片放置的部位根据术式不同略有不同。
但共同目标都是加强下腹部的薄弱,避免「疝」的复发。
手术下面以斜疝的无张力疝修补术为例,来讲解一下具体手术过程。
切口一般选择内环至外环的斜形切口,也就是平行于腹股沟韧带上方2cm左右的斜行切口。
依次切开皮肤,浅筋膜,显露腹外斜肌腱膜至外环,止血。
锐性切开腹外斜肌腱膜,显露精索。
钝性游离精索,提起精索,显露腹横肌筋膜。
切开精索提睾肌,寻找疝囊。
尽量游离疝囊至内环口,保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。
还纳疝囊入腹腔,可选择修补提睾肌,充分止血。
提起精索,在精索下方,填塞补片。
在腱性结构(特别是耻骨结节处)上固定补片,注意外侧不要误伤髂血管,补片铺平。
关闭腹外斜肌腱膜,重建外环口。
消*后缝合切口,术后局部压迫。
而腹股沟区发生的直疝,手术过程与斜疝类同。
不同的是,向外侧提起精索时一般不需要打开提睾肌即可在内侧发现疝囊。
完整游离疝囊后,同样还纳入腹腔。
关闭腹横筋膜。
安放补片等类同于上文中手术步骤。
本期话题疝的发病原因虽然具有一些普遍规律,但又多种多样。因此,手术方式也比较多样化,很难一言以蔽之。
今天先为大家带来了开放下的无张力疝修补术,后续有机会,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疝的其他手术方式。
如果大家有什么想看的也欢迎在文末留言讨论,希望一看就懂的手术图谱系列可以帮到你。